龙树画苑负责人完德尖措在精心作画。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 摄
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
(相关资料图)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坐落于隆务河流域的吾屯,是热贡艺术人才最集中、艺术产业发展规模最大的村落。可以说,“人人作画、家家从艺”的吾屯是同仁这座文化富矿举足轻重的一方热土。
雨水时节,金色谷地隆冬已去,春色已至。沿着春雪消融后湿润黑油的马路来到位于吾屯下庄的龙树画苑,负责人完德尖措正在伏案整理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单位推荐材料。
在龙树画苑现有76名学员里,除了生长于本土的藏族、土族学员外,还有一批来自山东、陕西、河北、内蒙古的汉族学员,部分外省籍学员颇受负责人完德尖措的器重。
“我们画苑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团结大家庭。”完德尖措说,来自外地的这一批学员有着比较高的学历,他们掌握扎实的美术相关理论知识,这更加有利于让这门传自祖辈的技艺走向世界,源远流长。
走进画院南面二楼的传习室,20多名年轻画师和学员正聚精会神地绘制壁画,整个画室里静得出奇。在每一名画师的手旁,都摆放着各种研磨调配过的矿物颜料,有蓝色、有金色、有红色,也有绿色和粉色,掌握精湛技艺的画师们正是用这些五颜六色的矿物颜料,借手中的画笔,绘制出一幅幅巧夺天工的作品。
在传习室西角,画师范庆基正屏息运笔,面前的画作只剩下最后几笔。11年前,范庆基慕名从山东来到龙树画苑学习唐卡绘画技艺,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画苑的创办人之一扎西尖措的徒弟,在长达11年的学习中,他已成长为画苑的骨干画师。
“这11年来,我在这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条路,能静下心来学习。”范庆基说,新的一年里,要继续刻苦钻研,在热贡艺术理论完善上下力气,争取早日成才,回馈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回馈这门艺术的哺育。
在同仁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收门徒”,学员零费用学习技艺已成为人才培养和传承发扬的主要抓手。每年,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热贡艺术”传承人定额招收学员,传授技艺,至今农牧区未就业大学生、高中毕业青年、赋闲的农牧民等为主的上万人由此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梦想。
25岁的贡去乎扎西自小对美术有着异常的热爱,17岁那年,与朋友一拍即合,从家乡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来到同仁,成为龙树画苑的一名学员。如今,8年过去,年轻的他已经掌握了这门复杂工笔画的绝大部分技艺,随之,收入也水涨船高,平均每年有近4万元入账。
源于热贡艺术产业及其市场的长足发展,作为全省唯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同仁市早已是盛名在外,由此,从民居廊檐走进画苑传习室的热贡唐卡绘画技艺逐渐成为美术专业学子体验和探索的一方“新大陆”。以龙树画苑为例,每年迎来的近6万人次游客中,不乏来自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美术专业生,有部分前来体验和调研的高校生由此与热贡艺术结下不解之缘,留在同仁成为一名热贡唐卡学员。
“这几年来,拥有高学历的学员越来越多,如果肯下功夫,他们毫无疑问将成为热贡艺术传承和发扬的人才。”完德尖措说,热贡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关乎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而艺术创作的理论完善将成为推动传承发扬的重要一环。
作为政府第一批设立的乡村振兴车间之一,龙树画苑自2013年正式运营以来,先后有528名学员学成出师,如今,他们有的已成长为同仁享有名气的民间工艺美术师,有的广收学徒,至今已发展至2000余人。
龙树画苑正式运营以来这10年,是热贡艺术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在这10年里,同仁市从事唐卡绘画工作的人数骤然增加了16000余人,达到如今的23000余人,热贡唐卡产业相关企业从无到有,到今天拥有近30家大小唐卡画院和140家中、小型相关企业。现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8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68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4人。
“作为从事热贡艺术的一份子,我将继续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为这一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多做贡献。”眼下,完德尖措正在设计“新中国成立”“文成公主进藏”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主题的大型壁画。他说:“这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扶持指导下,我们吾屯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热贡艺术的发展也可以说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青海日报》(2023年02月25日 第1版: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