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和经济转型升级应运而生的小镇发展路径,其特点在于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打造“小镇+新经济体+文化”,是产城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培育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是一种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强调,特色小镇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规划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公里的微型产业集聚区,既非行政建制镇、也非传统产业园区,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中的镇,更不是产业园区或风景区,而是处于城市边缘,相对独立于城市,拥有鲜明的产业、文化、旅游以及社区的功能型平台,是以特色产业为支撑,通过产业进步来促进小镇的有效发展。
文化特色小镇行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各地崛起了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小镇。没有大拆大建,没有大规模的造城运动,这些小镇依托当地地理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加入文旅元素,实现了健康发展。这样的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对其他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推进文化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发展能力,文化特色小镇行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善城镇发展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利于挖掘优势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
根据文化特色小镇项目部的统计,一个特色小镇投资额平均约50亿。按照住建部总规划1000个特色小镇,将产生5万亿的投资额。企业如果想掘金特色小镇,可以从房地产开发,PPP模式,项目运营商角度切入。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文化特色小镇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分析: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初步形成了以广东、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极。此外,中部地区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陕西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
到2025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达到50家左右,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更加显现,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形成高质量的创建梯队。
文化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文化特色小镇从“扎堆开建”到“批量倒闭”,最终沦为“空心镇”“鬼镇”,表面看多是客流减少或项目烂尾所致,根本原因则是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项目定位、运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 文化特色小镇在创建中失去了“特色”。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添加几件老物件,再配一个略带古韵的名字,便敢冠以“历史文化古镇”,最后难免成为千篇一律的“旅游小吃一条街”。此前,有网友改编的歌曲“小镇故事少,充满假和抄;看似一个样,吃喝差不多”,就唱出了一些特色小镇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文化特色小镇未来发展建议
特色小镇的关键内涵就在于“特色”二字,这就要求建设特色小镇,不能走向“复制粘贴”。必须在尊重历史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可持续性发展的特色小镇。
在当前背景下,特色小镇需要占有和发展的特色资源主要是非传统资源。随着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产能过剩,矿产等传统硬资源价值降低。互联网、大数据、青山绿水、传统建筑、古村落、特色文化等非传统资源(软资源)价值大幅提升。大数据、金融、文化创意、历史经典产业将成为低碳生活的新产业。
想要了解更多文化特色小镇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文化特色小镇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报告对行业相关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行业投资价值、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