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海军“安扎克”级护卫舰。 图片来源 澳大利亚海军
【资料图】
综合编译 韦盖利
为进一步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澳大利亚国防部准备对未来的水面舰队发展计划进行评估。该国政府和军方不会立刻抛出天价订单,但有意投标的各国造船企业已经排起长队,随时可以为澳大利亚海军提供符合需求的现代化舰艇。
澳未来舰队采取两级体制
美国“突破防务”网站近日发表文章,评估了澳大利亚海军下一阶段的建设方针。文章称,新的舰队规划是4月发布的澳大利亚国防战略评估(DSR)催生的,这份报告指出,澳大利亚未来的水面舰队应当由一级和二级战斗舰艇混合编成,并“采取广泛配备小型舰艇的策略”。
目前,澳军水面舰队由3艘搭载“宙斯盾”系统的“霍巴特”级驱逐舰和8艘“安扎克”级护卫舰构成。到2030年前后,9艘全新的“猎人”级护卫舰将陆续服役,以补强反潜能力。DSR没有写明“一级战舰”和“二级战舰”的具体含义,但外界普遍认为,二者的参考对象分别是“霍巴特”级和“安扎克”级。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防长理查德·马尔斯在DSR公布时提到的两个问题。第一,澳军现役的水面舰艇都是与老式常规潜艇搭配使用的,而在加入“奥库斯”军事同盟后,澳大利亚从英国和美国引进核潜艇已是板上钉钉。第二,各国海军当下更倾向于购买更多的小型舰艇,而不是购买几艘性能强悍但造价昂贵的大型主力舰。这意味着,很多企业有兴趣帮澳大利亚打造一支“小而灵”的舰队。
DSR建议对澳大利亚海军的水面舰队进行单独分析,这项工作正在退役美国海军中将威廉·希拉里德斯指导下进行。详细的评估报告预计在9月发布。以此为依据,澳大利亚将判断现有的水面舰队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应该购买更多新型战舰。
澳大利亚水面舰队的升级,可能是该地区未来10年内最重要的军备项目之一。迄今为止,已有4家公司参与竞标,它们都承诺向澳大利亚提供轻型护卫舰级或标准护卫舰等级的舰艇,综合作战能力不低于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安扎克”级护卫舰。
四大竞标方各有所长
来自德国的吕尔森造船公司(NVL)率先推出了C90轻型护卫舰方案。就技术特征来说,该舰更像是NVL为保加利亚建造的多用途模块化巡逻舰的升级版。
据吕尔森公司官网描述,C90方案是一艘90米长、2535吨重的标准护卫舰,配备16个导弹垂直发射单元,外加76毫米主炮、35毫米副炮,预留反舰导弹安装空间。针对反潜任务,C90拥有舰首和拖曳阵列声呐。这家德国企业表示,新型护卫舰的火力与“安扎克”级不相上下,但舰体尺寸只有后者的一半多,舰上常驻人员60名,约为“安扎克”级的1/3,9600公里的续航力也和“安扎克”级近似。
NVL正为澳大利亚海军建造12艘近海巡逻艇。如果澳政府同意,该公司可以迅速启动C90项目,利用现有的劳动力和供应链,自2028年起每隔10个月交付一艘。
西班牙造船企业纳凡蒂亚集团不甘落后,推出了Alfa 3000轻型护卫舰的本土化版本,设计方案长104米,标准排水量约3300吨。该公司强调,澳大利亚海军现役的“霍巴特”级驱逐舰、“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和舰队油轮都是纳凡蒂亚集团建造的。如果在西班牙生产,6艘新型护卫舰到2029年就能全部完工;如果改为在澳国内建造,这个时间节点会推迟到2032年。纳凡蒂亚集团希望再为澳军提供3艘“霍巴特”级,该型驱逐舰中服役时间最短的“悉尼”号是2018年5月下水的。
德国军工巨头蒂森克虏伯海洋系统公司也有意参与竞标。该公司提议为澳大利亚建造2200吨级的K130轻型护卫舰。K130长度约90米,被称作“成熟而装备精良的设计”,此前该公司为德国海军建造了10艘,为以色列海军建造了4艘改进型。
竞争者还有英国巴布考克国际集团澳大利亚分公司。这家企业的主打产品是31型护卫舰,客户包括英国、印度尼西亚和波兰。31型护卫舰比上述3个方案大得多,长138米、重6283吨,配备32个垂直发射单元和支持全尺寸直升机的航空设施。
澳大利亚看重“蓝水”作战
悉尼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外交政策和国防主任、澳国防战略评估秘书处负责人彼得·迪恩对“突破防务”表示,各家企业提供了多个轻型护卫舰选项,它们性能各不相同,需要认真评估。他说:“最终目标是以更低的风险、更低的成本做事,并把项目进度摆在突出位置。”
即便如此,澳大利亚海军大手笔采购新型战舰,眼下并不是必然会发生的事。
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博客上,澳大利亚退役海军少将罗文·莫菲特分析说,澳大利亚需要的是大型军舰,而不是轻型护卫舰,因为该国海上力量要瞄准更广阔的作战区域。“舰艇的‘耐力’是关键。主要决定因素包括船员人数及舰艇获得补给支持的能力。”
莫菲特说,澳大利亚的东部、西部和南部都是“蓝水”海域,只有北部的群岛周边区域被视为“褐水”。一支以大型舰艇为主力的“蓝水”海军同样可以在“褐水”区域自由而高效地展开作战,但以轻型护卫舰为代表的“褐水”舰队在“蓝水”行动中很容易被击败。
“突破防务”称,下个月,当澳大利亚军方完成对舰队的评估后,公众和各主要军工企业会充分了解决策者的思路。在那之后,争夺订单的国际造舰竞赛可能趋于白热化。